2015高考历史模拟练习题20

日期:2015-02-14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一、选择题

  1.一般说来,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革命后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封建大旗,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对封建思想给予致命打击。但是,新文化运动只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全部任务。
  答案 D
  2.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宣传民主与科学
  B.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D.《新青年》等新式刊物的出现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文化转型”的含义,通过对四个选项的分析,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3.新文化运动中,某人宣称“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此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是(  )
  A.拥护 B.反对
  C.旁观 D.倡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大海对岸”指西方,“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反映了此人看不起西方文明,认为中国传统文明优于西方文明。据此可知此人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 B
  4.“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
  A.缓和各种思想的矛盾
  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蔡元培“思想自由”观点的影响的认识。材料反映了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这有利于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
  答案 B
  5.诗人徐志摩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对“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感兴趣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答案 B
  6.“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民主与科学 D.经世致用
  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19年”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史实能得出“兰花草”指的是民主和科学的结论。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材料二 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
  材料三 那其实是“吃人的礼教”。
  ——鲁迅
  材料四 “分明挂的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共和国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国招牌,也是挂不成的……余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1)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礼教是“吃人的礼教”?
  (2)材料二“不犯上作乱”怎样理解?“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
  解析 第(1)问可从孔孟之说与历代专制的关系去分析。第(2)问可以从维护专制统治和民族意识的角度去剖析。第(3)问“观点”可从材料中提炼,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去回答。“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可从北洋军阀的文化政策方面分析。
  答案 (1)因为孔孟儒学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为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礼教使人民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
  (2)就是不能反抗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使整个民族缺乏民主意识,容易产生“阿Q”式的民族病态。
  (3)保共和、反孔教。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因为北洋军阀政府尊孔复古。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唯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唯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
  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1)问可结合梁启超和陈独秀提出“新民”和“新青年”观点的背景理解材料,回答问题;第(2)问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来理解“新”的含义;第(3)问要注意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联系。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上一页  目录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gaokaoziyuan/wenzong/2015/0214/2015wzls20.html)

  特别说明:招生考试网【www.sczsxx.com】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