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13

日期:2015-02-14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一、(2014·海口一中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春天
  周同宾
  春天到了,本来要写篇歌颂阳春三月的文章,不期想起了父亲。印象中,父亲从没有说过春天的好话。他称那天气转暖万物萌动的季节是荒春。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春脖子长”,意思是从开春到麦熟,时间太久,难过难挨。长长的春脖子总被饥饿扼住。
  父亲的春天是愁苦的春天。
  最早的记忆是1954年。我在三十里外上中学,麦梢未黄时,星期六回家拿米面。家里的粮食只剩几升高粱,一瓦盆谷子,两瓢玉米,一筐红薯干儿。我背走了高粱面、小米、玉米糁儿,留给父母和奶奶的已经很少。记得,送我上路时,父亲长叹一口气,说道:“春脖子长啊!”说罢朝大门外看一眼。大门外楝花紫、椿花黄、洋槐花缀成嘟噜儿,白生生的。父亲从不赏花,他只知道洋槐花蒸熟可以充饥。他向远方看的是地里的庄稼,再有一个月小麦才能成熟啊。其实,我家本来有粮食,高粱篾编的荧子围成的粮食囤两三个,每个都半人高。是“统购统销”强逼父亲卖了。不卖不行,风雪天,勒令父亲站在村公所的院里,不答应卖就不准进屋,更不准回家。那个春天特别漫长。
  1959年的暮春,高中毕业前,我回家看望父母和奶奶。家已不像家,只有四堵墙,没有桌椅,没有床,连个小板凳也不见。院墙已倒塌,满地纤弱的野草。从大食堂打饭,每人就一个用干红薯和红薯面团成的刺猬一样的拳头大的菜团子,当然吃不饱。我跟父亲去村外刨茅根,父亲刨,刨出泥垡子用铁耙耥耥;我捡拾,抖掉泥土。刨茅根时,我看见沟岸边,坟园里,空地上,紫花地丁、蒲公英都开了花,颜色鲜艳。野花不管人世辛酸,照旧展现美丽。父亲就像没看见,只说,荠荠菜、马齿苋一开花就老了,不能吃了。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父亲眼里毫无意义。他看得最多的是庄稼。就在刨茅根的时候,父亲一再看麦田。麦棵矮而瘦,穗儿小而轻,眼见得打不出多少粮食。但麦收后食堂里的糊糊儿毕竟可以稠点。就在回村的路上,父亲看着依然泛青的麦田,又一次叹道:“春脖子长啊!”在父亲的叹息里,我读过的多少赞美春天的诗文都显得虚假。那是作家酒足饭饱后的产物。
  1960年春天,是个饥馑的春天,饿死人的春天。我奶奶就是在那个春天开始后不久去世的。那是个更长的春天。我在外地上学,不知道父母怎么熬过那个度日如年的春天。想父亲怕是连感叹“春脖子长”的气力也没有了。
  1981年,谷雨节过后,我骑自行车回乡送粮——儿子满周岁,就交爷爷奶奶照看。小家伙吃商品粮,我每月都把属于他的十斤白面四斤玉米糁儿,再加上我们省下的米面,送回老家。走进泥墙小院,见父亲正凑着一只草筐把红薯干掰碎,碎成玉米粒儿大。这样做,为了掺进少部分黄豆磨面,磨成面可以擀面条。儿子正坐在爷爷的身边,用带叶的柳条编碗口大的圈,编成后要当帽戴。忽听布谷叫,“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儿子问:“爷爷,这鸟说的啥?”父亲当即回答:“它说,‘荒春难过,荒春难过’。”在父亲的解读里,鸟的啼唤也是在抱怨春天的漫长难熬。在父亲看来,鸟语花香毫无美感,只和荒春与饥饿有必然联系。过一会儿,听见青蛙叫,“咯咯哇哇,咯咯哇哇”。儿子问:“爷爷,蛤蟆叫的啥?”父亲说:“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意思是,青蛙一叫,再有一个半月,就能吃到面疙瘩了——用白面和成稠糊,搅进滚水锅里煮成饭叫面疙瘩,那是难得一吃的好饭。蛙鸣阵阵,在父亲耳朵里绝无诗意,只不过预示着再熬过好长好长的四十五天,才能等到小麦登场。
  就在正要“分田单干”的那年早春,父亲去世。
  父亲没有赶上不愁吃饭的春天。
  这些年来,都说春天太短,仿佛一脱下冬装就穿上了夏衣。父亲在世时却嫌春天太长。那时的春天可也真长。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个春秋。除一座日渐变矮的坟,别无留存。他那一代农民,也大都不在人世,如一茬庄稼收获后,很快就不见踪影。
  清明节前,还乡给父亲扫墓。四野春色似锦,大片的麦田一碧无际,零碎的油菜地点缀斑斓的金黄。沟沿路边,野草青鲜,野花点点到处眨巴机灵的眼。父亲的坟上长满苦苦菜,开惨淡的小白花。
  (选自《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风格质朴,农民生存状态的摹写、方言的运用、民谚的引用,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村气息,这是一篇优秀的怀人之作,也是一篇优秀的乡土文学散文。
  B.文中的父亲“从不赏花”“压根儿没看过风景”“耳朵里绝无诗意”,就犹如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一样,这是因为父亲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的审美趣味。
  C.由于父亲对春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心存怀疑,认为关于春天的诗文都是矫情虚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饭饱的产物。
  D.作者将父亲的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叙写,虽然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思想显得更加厚重,不过,这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原则是相悖的。
  E.文章既是为父亲而写的挽歌,也是一曲对故土的恋歌,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的感伤气息,但是作者从容叙写的文字中仍然饱含着对故乡真挚的爱。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重点叙写爷爷与小孙子的对话?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以“父亲的坟上长满苦苦菜,开惨淡的小白花”结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说:“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你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由物质生存状态所决定这个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援例加以佐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二○○二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赶”,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中“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一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警示自己,也警示世人:十字街口,红绿灯下,很可能成为生与死的分界,行人只有虔诚与敬畏,谨慎慢行,才会安然无恙。
  B.第二段详细描写经过十字街的过程和感受,表现了我最初经过城市十字街口的紧张害怕,也与第三段写作者行走在乡间路上的轻松快乐形成对比。
  C.文章第六段说丈夫“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里采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丈夫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而导致的悲剧,这句话既有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也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D.作者的“爱人离去后”,她“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并认为“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因为作者相信宗教,相信灵魂的存在,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哀思。
  E.丈夫离世,留给作者的只有漫漫长夜的苦思冥想,也促使作者去思考人生的生活方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要给自己多亮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才能让我们生活中的火焰不息,才能让弱的生命变成有光华的生命。
  ★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何以“红绿灯下”为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分析第四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有何变化?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选CD。C项,写父亲对春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突出父亲一生的平凡与悲苦,而“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心存怀疑,认为关于春天的诗文都是矫情虚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饭饱的产物”,文中无所涉及。D项,文章以“春脖子长”为线索,主旨明确。“这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原则是相悖的”是错误的。
  2.【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表现手法的鉴赏。作者叙写对话,主要是构成双重对比,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父亲的艰辛,从而也表达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答案】突出父亲含辛茹苦的一生,将文人诗意地栖居的热望与父亲为温饱而生活的现实构成对比,也为后面叙写父亲没有赶上今天的好日子构成对比,感伤中寄寓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3.【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结尾的作用。答题时,要结合父亲的品格来考虑;结构上,要注意与题目的照应;表现手法上要弄清“借景抒情”与“对比”。
  【答案】“苦苦菜”与“小白花”均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象征着父亲一生的平凡与悲苦。与篇尾故乡“四野春色似锦”形成对比,为父亲生不逢时不能过上半日幸福生活而感慨。借景抒情,含蓄蕴藉。照应了题目“父亲的春天”,使文章结构也显得十分完整。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能力。答题时,可认同亦可反对。答认同时,要强调生存需求的重要性;反向立意一定要从“并不完全”的角度来立论。
  【答案】(示例1)认同。对于一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来说,一件棉衣和一顿晚餐才是“雪中送炭”,自然风景的美即使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愉悦,也决不能替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你看,在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心中,只有面包才是最美的;在远古的农耕狩猎时代,只有“羊大”才是“美”。
  (示例2)不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并不完全由生存状态所决定。比如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也能影响其审美趣味。杜甫穷困潦倒,仍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对大自然的美景十分欣赏的佳句。
  5.【解析】选CD。C项中说“作者对丈夫的埋怨和不解”错误,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理解丈夫为何如此急忙的赶路,另外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无奈和悔恨,并无多少责备丈夫之意。D项中说作者相信宗教原文中并无依据,烧纸钱只是为了寄托哀思。
  6.【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表露着写作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显示着文章的线索、手法等。可以从结构、手法、主题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结构:本文以作者在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②手法:运用双关(象征)的手法写出红绿灯既是交通信号指示灯,又是人生的指示灯。③主题:点出文章的主旨,红绿灯引发了作者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暗示生命的速度可以张弛有度。
  7.【解析】分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内容上,重点分析写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有怎样的关系;在结构上,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从引出下文、总结上文、过渡照应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闯红灯的危害,告诫世人在红绿灯前要慎重。②结构上:照应上文我对红绿灯的恐惧,引出下文红绿灯前人必须谨慎小心,也为下文丈夫发生交通事故而去世作铺垫。
  8.【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探究文本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议论概括。对人生的启示,要注意从交通中的“红绿灯”上升到生活中的“红绿灯”和人生意义上的“红绿灯”,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答案】(1)情感变化:最开始,害怕红绿灯;在哈尔滨时,无惧红绿灯;丈夫去世后,静心对待红绿灯。(2)人生启示:①人生不能一味往前赶,可以慢些,可以欣赏路上的风景,做到张弛有度,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②我们可以适时地为自己亮起感情的红灯,提醒自己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③我们可以自觉地为自己亮起一盏事业的红灯,提醒自己在忙碌中别忘记了享受生活的闲适;④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健康亮起一盏红灯,提醒自己保重身体。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gaokaoziyuan/changguishiti/2015/0214/2015ywlx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