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15

日期:2015-02-14 来源: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

悬崖

  [日]广津和郎
  这是去年的事。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父亲的病几乎已经好了,于是和母亲一起租了一个房间,过着自炊生活。我在距医院300米远的地方租了间安静的房间,只有三餐到父母那边去吃。
  这市镇是名古屋附近的人避暑避寒的度假区,但不像东京附近的海岸那样华美庸俗,显得质朴平和,我很喜欢。我当时身体不好,并不觉得什么地方特别不适,只是非常虚弱,容易疲倦。医院病人在海风吹拂下,多半肤色黝黑,我苍白的脸色显得特别醒目,看起来我比他们更像病人。
  一天午后,我从岬角俯视师崎港良久,小港中渔船猬集。天气晴朗,海面闪耀着明亮的碧蓝,回映初秋的阳光。我认出了曲折的海岸线和大海的色调,以及海岸线边小小的家屋和家屋后面的绿色丘陵,还看到倾注在这一切之上的阳光,更在这一切之中看出一种难以言述的和谐。我真想画一幅很久没画的图画,便在心中构思起鸟瞰图。
  我看见一个人从相距五六百米的医院走廊走到海岸的沙丘上,我立刻知道那是我父亲。父亲站在岸上,一面手挡额前,以防眩目的阳光直射双眼,一面望着这边。我以童稚的喜悦遥望着父亲的行动。父亲伫立一会儿,挥了挥手。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也挥手回应父亲,然后走下丘陵,沿着海岸回去。
  突然看见一块崖崩滚滚的巨石落在路边,我停下了脚步,仔细观看。这时,父亲突然从我背后发出声音。我起身拂去手上沙子,回过头来,父亲快步走到我身边。
  “喂,有什么事吗?”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
  “没有。”我对父亲的问话讶异得睁大了眼睛。
  “那就好……刚才我很担心,生怕你站在悬崖上,晕眩掉下来……你本来就常常会发晕……”
  呵,刚才父亲从医院前的海岸向我挥手,原来是为了这个。我笑着说:“不要紧,我站立的地方距悬崖边还有6尺远呢!”
  “真的?从医院那边看去,你仿佛就站在崖边上……以为你已经从那里下来,想不到却蹲在这里,我想你一定又发晕了……”
  父亲和我相视而笑,然后一道向医院行去。
  第三天清晨,我到医院吃早餐,平时这时候父亲已起床,这天却还沉睡未起。我颇感意外,不安地问道:“有什么不对劲吗?”
  “嗯,今早吐血了。”父亲低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本以为不会再有这种事了……”
  我非常惊讶,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
  父亲不时咳嗽,每次都有少量的血杂在痰中咳出。
  不久,院长来诊察。父亲的病是不是又回到以前的样子了?我盯着院长的脸孔不放。他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医学士,看起来颇沉稳。
  “胸部没有什么异样,听不见一点空洞音。呼气听来虽然拖长了一点,不过这一般人也会有。”说着,院长又看了看痰盂,“哦,”他颔首说,“血色很黑,是旧血,不是刚刚咳出来的。一定是以前咳出的血淤积在什么地方,如今又咳出来了。”
  “最近有没有做过剧烈的运动?”
  “这个,”父亲想了想,“也没有特别激烈的,两星期前曾跟M大夫一起爬山……”
  “不,不是那么久以前……总之,不要担心,今明两天,好好躺一躺,很快就会复原。”
  院长回去了。
  母亲和我稍微放下心。父亲遵从院长的嘱咐,静静躺了两天。第三天,已完全复原,又像以前那样早早起床,到外头散步。这次吐血,原因始终没有查明,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就遗忘了。
  父亲现在跟我们一起住在镰仓,已完全恢复健康,比生病前胖,体重甚至比年轻时更重。
  距那次住院已过了一年,我突然想起,父亲那次吐血可能是因为看见我站在那悬崖边上,忧惧得刺痛了心。院长说,是由于剧烈的运动,然而纵使不是剧烈的运动,过度的忧心一定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尤其像我父亲这样神经极度敏感的人,这种事更有可能发生。这么一想,更觉难过。“哦,好危险!”不安感随之而起。我开始想到这件事的时候,自己身边的事情似乎都骤然涌现在脑海中。
  (选自2013年第3期《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写父亲住进知多半岛师崎的医院,一个月后痊愈出院,这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也为后文父亲咳血作了铺垫。
  B.“父亲疾步走来,喘着气,很担心地问”,这里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看到“我”站在悬崖边而焦急的心理。
  C.小说情节曲折,注重细节,“打开父亲床边的痰盂盖看,里面有许多乌黑的血”,既让人为即将出院的父亲感到担忧,也为揭示真相埋下伏笔。
  D.小说以“悬崖”为线索组织材料,先写“我”欣赏景致来到悬崖边,然后写父亲看到后向“我”挥手,因“我”没能理解而向“我”快速走来,最后写“我”回想父亲事后的咳血可能与他当日对“我”站在悬崖边而忧心有关。
  E.父亲咳血的原因始终没有查明,可是一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次咳血可能是父亲因为看见“我”站在悬崖边上,忧惧刺痛了心,真实反映了父爱伟大的主题。
  2.小说为什么以“悬崖”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写“我”,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连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一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走?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大庚边逃边问自己: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女人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他听说: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有个团长对他说: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
  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还多活50多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讨账?”如何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用自己现有的棺材。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不去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解放军伤员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断粮数日。大庚虽然家境贫穷为粮发愁,可还是主动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这说明大庚很有思想觉悟。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通过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6.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解析】选DE。A项,“也为后文父亲咳血作了铺垫”有误;B项,“焦急的心理”有误;C项,“也为揭示真相埋下伏笔”与原文不符。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从小说题目的一般作用出发,比如线索作用,与小说情节、主题的关系等;再根据文本内容找出独特的作用,比如点明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等。
  【答案】①“悬崖”是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②“我”在悬崖边欣赏景致,父亲怕“我”出现意外而走上悬崖,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③“悬崖”和父亲咳血有关,突显父爱伟大的主题。
  3.【解析】本题概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篇小说主要歌颂父爱的伟大,文中通过父亲看到儿子在悬崖边的那种奋不顾身的举动来表现父爱的伟大。答题时,要注意作必要的分析。
  【答案】①神经敏感:看见儿子在悬崖边,担心儿子出现意外。②忘我:担心儿子而不顾身体快步奔向儿子。③爱子情深:过度忧心让父亲咳血,这让“我”感悟到父爱的伟大。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主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小说主要通过“我”来衬托父亲的形象。正确处理好小说中主次人物的关系,对于鉴赏小说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我”是写“父亲”不可或缺的见证人,所以有关“我”的篇幅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我”是“父亲”的陪衬者,“我”的见闻、感悟对充分展示“父亲”的性格起到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我”的动作、语言描写,与“父亲”的焦急、疑虑,爱子情深相辅相成,对突出“父亲”的形象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一年后“我”的感悟,揭示了小说父爱伟大的主题。
  5.【解析】选BC。A.大庚“主动”拿出麦种,“大庚很有思想觉悟”错;D.“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错;E.“插叙”错。
  6.【解析】这篇小说围绕“借条”写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将主人公心理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性格特点刻画出来。分析时,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案】①性格善良,天生心肠软;②有良心,知足不贪;③能为他人着想,不狭隘;④痛恨贪腐。(分析略)
  7.【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结构特点。答题时,要从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来分析,要写出大庚与“借条”之间的关系。
  【答案】开头,写解放军伤兵向大庚借粮并打借条承诺按年头翻倍偿还;中间,写大庚在几十年里三次持借条兑粮,又三次放弃兑粮的故事;结尾,写大庚要用自己的棺材重新安葬媳妇,不再顾及自己身后之事。
  8.【解析】本题是对小说主题意蕴的探究。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在里面,要联系实际,根据小说文本的内容进行探究,不必把话讲得太过绝对。
  【答案】(示例1)大庚不应该借粮。大庚借出粮食后,自己的家人就会面临断粮饿死的危险,而生命是宝贵的,所以不应借粮。
  (示例2)大庚在借粮时应量力而行。帮助解放军应该,可也不能饿死家人。大庚可以折中一下,借给解放军一部分粮食,留下一部分麦种,以便来年播种养家。
  (示例3)大庚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在革命遇到困难,解放军伤兵断粮数日陷入绝境的时候,应该舍小家保大家。为了革命取得成功,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就是牺牲自我也是值得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gaokaoziyuan/changguishiti/2015/0214/2015ywlx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