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翻译]木兰花-作者宋祁

日期:2014-07-12 来源:宋祁 点击
宋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①縠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纹。縠(hú)皱:即皱纱,有皱褶的纱。棹:船桨,此指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③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一笑:特指美人之笑。

  翻译
城东渐渐让人感觉到风光美好,湖面漾起皱纱似的波纹,迎接游人客船的来到。绿杨垂柳笼聚着雾气如淡烟,拂晓的寒气在四处弥漫,唯有红艳的杏花在枝头簇绽,春意盎然,像火焰般闹喧。

  人生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总是抱怨欢娱太少,谁肯吝惜千金却轻视美人的回眸一笑?为你我持酒盏劝说西斜的金色太阳,且为聚会的好友宾朋在百花丛中留下一抹晚霞夕照。

  简评
早春郊游,地在东城,以东城先得春光。风和日丽,水波不兴。春日载阳,天气渐暖。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王国维称道其“境界全出”。而李渔却认为这个字用得无理:“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其实人的视听感觉,是可以打通的。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不但使人觉得那杏花红得热烈,甚至还可使人联想到花上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从而感受到春天带来的活泼生机。

  赏析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拟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两句,写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在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宋祁生平
宋祁幼年与兄随父在外地读书,日子艰辛,稍长离父还乡,与兄宋庠于天圣二年(1024)参加科考。宋祁本是殿试时的状元,宋庠为探花,但章献太后刘娥不同意,谓弟不可以先兄,将宋庠定为状元,而置宋祁为第十名。世人称誉兄弟俩为“双状元”,分别称为“大宋”、“小宋”。
宋祁初任复州军事推官。经皇帝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曾上疏认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主张裁减官员,节省经费。并与欧阳修同修《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年。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谥景文。

  宋祁文学创作
宋祁曾自为墓志铭及《治戒》,自称“学不名家,文章仅及中人”。《郡斋读书志》说他的诗文多奇字。《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晁公武“殆以祁撰《唐书》,雕琢□削,务为艰涩,故有是言”。今存宋祁的诗文集已非完本,即以现存者而论,文章兼有骈体和散体,其中确有好奇之癖和诘屈聱牙之句。但也有博奥典雅的一面。有的散文如《题司空图诗卷末》写道:“噫!表圣,贤者也。以其贤故,一言一物为后人爱秘若此。宁当时之人举不及后人之知表圣耶?是不然。同时者□,异时者慕,尚何怪哉!”写得笔墨淋漓,有思想深度和感情色彩。诗歌也有特色,如《侨居》写道:“世路风波恶,天涯日月遒。”《送范希文》写道:“危言犹在口,飞语已磨牙。”寓慨极深,耐人吟味。宋祁也长于词,其词多写个人生活琐事,语言工丽,王国维称道其《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清人辑有《宋景文集》。
著作除《新唐书》列传部分外,有《宋景文公集》,有《湖北先正遗书》本。近人赵万里辑有其词《宋景文公长短句》 1卷,唐圭璋据以收入《全宋词》时又稍有增补。

(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s://www.sczsxx.com/html/read/gushi/2014071234631.html)